
行途
在主要目的是休息、调整的2019年,我收到松赞来邮,邀请体验滇藏线旅程。因着之前与西藏的这些直接而强烈的因缘,遇见松赞,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的事。所以,没有任何犹豫,立即答应了。
两三年前,曾从大理出发,跟随朋友自驾去奔子栏。路过香格里拉时,住在松赞香格里拉林卡两晚。在藏地遇见这样运作成熟的酒店,有些意外。

梅里雪山

沿“松赞-滇藏线”行进的第四次西藏旅行
这次并非独自出行,是与《夏摩山谷》的出版方和视频小组同启旅途。想一起看看,能否在这条路线中,与《夏摩山谷》互相结合,留下一些特别的影像记录。
如果可以用镜头与画面做出有效的表达,那么它们所要传递的情绪与感受,无疑比文字要更为直接和快速。但同时,文字始终另有一层深邃而静默的哲思空间,其中滋味,也许是影像无法代替的,有更多咀嚼与回味。两者应可以互相投射、辅助。
这趟旅程,同时也是学习、创作的路途。
“松赞-滇藏线”完整路线图
在路上
第一站入住松赞绿谷山居。
白玛多吉先生把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宅,改建成第一家旅馆,第一部作品,当时只是用来招待入藏的朋友。六年后他开设第二家正式大型酒店,是我曾经住过的松赞香格里拉林卡。之后,陆陆续续开展更多。
由绿谷推门而入,是一处草木茂盛的庭院,有清澈水塘。走到阳台,看到对面山丘上矗立一座小寺院,旁边的白塔经幡缠绕。
松赞绿谷酒店
早晨起来上顶层露台,沿着墙壁攀援而上的蔷薇开得正好。
此刻山谷中到处弥漫白烟,家家户户燃烧糌粑、柏枝、杜鹃干枝叶、藏红花等堆积起来的煨桑料,纯净香气久久不散。远处湖泊传来牧牛叮叮当当的铃声,鹅群高歌。大自然的生命力生机勃勃而又内在安宁。
午后拍摄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如注暴雨。寺院和田野笼罩在白雾茫茫之中,录音师收集不同频率的雨声、风声。
因为拍摄,外界所展示、发生的细节与变化,被有目标地关注,从而生发出更深入的观察和觉知。景象与心相连,耐心收集素材,而不是走马观花,漫不经心地经过与忘却。
突然下起一场暴雨
我们尝试透过镜头,去重新过滤、整理、提炼和表达这些处于无常的现象与变幻。时间与空间具备很多层次,任何活动与现象,在当下显得微渺而恒定。或许,空性的意味由此而生。
比如,野地上四处洒落的报春花。这种紫色的群生野花,在一夜雨水浇灌之后,花朵纷纷打开,一簇簇迎风摇曳。
这是眼光匆匆扫过无法体会到的质地。只有去专注地深度观察与觉知,才能触及到它们的变化。体会到花朵在盛开、凋谢的循环之中的天真与深远。万事万物,在这样的观察与觉知中,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彼此。
在《夏摩山谷》当中,无量与雀缇之间曾发生一段对话。
“他摘下一株报春花,把幽雅清香的花朵举到她的面前,说,这些草坡,山谷,花朵是虚幻的吗。我在你面前是虚幻的吗。现在我们置身的这个空间还有没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存在。她接下花朵,在鼻子前面轻嗅,说,我们一定会在梦中见到这种花。它于梦境中一样开得漫山遍野。”
所以,我们无法用形式化的肤浅、麻木而受限的态度与思考,去获得任何事物隐藏在深处的启示。即便这些启示对人的滋养是如此彻底。
阅读一本书如此。通过镜头去观察,也是如此。
有一天晚上,我们在当地人的农户家里,吃火锅,喝浸泡了五味子而变成红色的青稞酒。男人们喝到酣畅淋漓,开始唱歌、跳舞,有人真情流露,说出内心的话,大家情不自禁眼泛泪花。
这种又难过又欢愉的聚会气氛,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未曾见过。也使我感触,人的性情中最为可贵的是赤子之心。
敞开而纯真的性格,可以感染和打通他人。而在创作中,这也是最需要具备的基本天赋。心有赤诚的创作者,可以忘却自己,感动他人。在作品中,他的心便成为一个容器,承载和投射无数人心灵的频率。
我们是汇聚在一起的孩童,认认真真地工作,也心无城府地开着各种玩笑,彼此玩耍。我发现自己展露笑容的时间,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。笑容令人觉得强壮。
在松赞山居午餐,葡萄架下阴凉,大家坐在那里休憩。地面上光影斑驳,时而一阵凉风袭来。这里的地形显得狭窄幽深。
附近有一座僻静的寺院,东竹林寺。之前来过一次,再访,仍流连忘返。我喜欢它的没落感,仿佛甘心隐退于人世,却有镇定人心的氛围。这种氛围,在佛殿,在烈日暴晒的广场,空无一人的走廊,也共存于在阴影中默默擦拭干净每一个水碗的僧人。
奔子栏 · 东竹林寺
夜晚住在海拔3680米的松赞梅里山居。走进房间,窗口正对梅里雪山。这组南北走向的雪山群,形状雄浑,逶迤起伏一百五十公里,白雪皑皑。阴天云雾浓重。次日早晨是否能够看到日照金山的盛况,凭靠运气。
看得见雪山的房间 · 松赞梅里山居
在居于高山之巅的房间,静静坐会儿,面朝庞大雪山,喝杯热茶,也已是至深满足。此时黄昏山谷,一丛丛花树绽放,花枝密密簇簇的白花,凑近细闻,清幽芳香扑鼻。这种高地山梅并不多见,唯独在高海拔清冷地域自生自灭,也自由自在。
花有不同秉性。这山梅独有一种高冷而无畏的气质,独享清冷空气和热烈阳光。这样的景致,唯此处独有。
喜爱这高山上盛放的白梅
去当地人家里手印经幡。模板刷上墨汁,布片覆盖其上轻轻按压平整,用切开的土豆剖面均匀摩擦,直到模板上的经文和图案在布片上完整呈现。做出好几卷,准备明天挂在雪山对面的观景台。
这户人间新盖的宽敞木楼,有一处大佛堂,小录音机播放的僧侣诵经声音反复回旋。厅堂竹竿上,悬挂大块风干猪肉,大多是雪白肥肉,看起来是美味。他们抽一种手卷烟草,点燃之后有浓烈香味。
晚餐是牦牛肉火锅。黄铜火锅小盆盛放肉汤,浓白色,夹杂已炖烂的牦牛肉骨。好喝。搭配新鲜蘑菇、豆腐和蔬菜。这些被运到高山的食物当珍惜。
晚上温度降
晚上温度降低。我已持续好几天睡眠不足,经常迟迟不能入睡,延续到凌晨两三点。凌晨五点多,定闹钟起来,继续参与拍摄。但我仍觉得身体在慢慢强壮和恢复起来。纯净空气与一定强度的旅途奔波,对身体有良好作用。
而我有时迟迟不愿入睡,也是觉得在这样的当下,心有不舍与珍惜。
早起拍摄白色花树,雪山的云雾渐渐散开,最高峰卡瓦格博显露出来。神光闪动,遥遥相望。大家在顶层露台观赏壮美景色,用相机或手机纷纷拍摄延时摄影。
也许知道就此告别之后,千山万水,不知何时再会,雪山决定与我们相见。
通往芒康的行程漫长。就此正式进入西藏地界。
途经古老盐田,天气炎热。司机摘下醋栗,一种绿色而清脆的小野果给我们分享。嚼碎之后,微微有些酸,带清香。这应是他们童年时经常吃的野果。
在当地村落的居民家里吃午餐。当地风俗的加加面,一次只上一小碗面,以此增加计数。也许是以前物资缺乏留下来的习俗。面条基本上一小碗一口。
附近有保存下来的久远的石头房子,石头巷子。拍摄数条。阳光斑驳,洒在泥地、墙壁、葡萄架、人的脸上。看到晾晒的风干猪肉的肥肉片,颜色雪白,油而不腻,搭配馍馍吃却是刚好。
住进松赞芒康如美山居。房间比梅里山谷宽敞,窗口正对河川山峦,景色壮阔。在芒康的两天,是很好的休憩。餐点西餐式样,每个人一道一道上菜。吃到生食的牦牛肉片,鲜红色。各种清淡而美味的菜式。有时大家喝一杯酒。
白天,去溪水边和青稞田拍摄。成熟而芬芳的青稞田充满魅力。两位当地农妇的憨厚笑容,时而俯身捡除野草,时而起身对我们微笑。这人与天地共存的自然景象,如同经典油画。
成熟而芳香的青稞田
晚上,在大河奔流的岸边,我们坐成一排,观赏夜空中无数璀璨繁星。播放音乐,说着笑话,仰望星空,为突然滑落的流星惊叫欢呼。仿佛重回童年的孩子。留下自拍照一张作为纪念。回到房间,已是凌晨。
看星星的晚上 · 松赞如美山居
在全部的旅程之中,然乌是特别的。
那天我们一日行驶四百多公里,路途漫长,气候炎热。经过山川与原野的变迁景色,辛劳奔赴之后,来到海拔四千米的然乌湖。初次相会,此地与世隔绝,如同仙境。
高耸而幽深的雪山,宁静如镜的湖泊,白塔矗立在村庄边,雪白和微微发蓝的大型冰川在慢慢融化,日渐消失。他们说,大部分客人都是在国道边匆匆而过,把国道边的湖泊认为是然乌湖,就此不了了之。但真正的然乌美景,需要专门驱车进入山谷深处。
仿佛在世界的尽头
松赞然乌来古山居建立在绝美的风景立足点。房间用模块化的坚固结构拼装而成。
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设计与着实不易,尤其正对的还是未曾被世俗污染的天地。目前还没有被大量游客或旅行景点的建设破坏完整气氛。然乌的天地显得遗世独立,闪闪发光。
即便不外出,只是坐在山居房间的落地窗前,看着雪山,湖泊,鸟群飞过,大风掠过草原。这如同世界尽头般的冷酷仙境,让人获得净化与休憩。
然乌 · 纯净之美
那天早上,经过僻静村庄,沿着开满野花的山路,木桥横跨滚滚流淌的雪山融化的河流,走过去之后是开阔河滩。
这里遍布花纹独特而丰富的鹅卵石,捡了七八颗小石头,当作是雪山赠与的礼物,带回北京留念。一块小石头上面所镌刻的花纹,其历史有可能是一个人生命的无数倍。
石头充满尊严。如果仔细去观赏那些曲线、色彩,会看到时间的奥秘。它留下过多少信息?若不去解读,这都是沉默的记忆。
山间徒步
邂逅一只牦牛的白色头颅骨。角的形状完整。看起来是一只大公牛。它的牙齿还都整齐排列,似乎仍有湿度。映衬着远处的雪山皑皑。死亡看起来平凡而自如。这骨架是被心识匆匆丢弃的行李。远处山坡上悬挂着一条银白色瀑布。
有时会想,穷其一生,人假设能够看尽天下的美景,不知又能如何。若往下推论,那么吃了再鲜少珍贵的食物,穿了再华丽昂贵的衣服,住了再豪华宽敞的房子,享受了再欢愉极致的情爱,生命又能如何。
也许,重要的不是这肉身的遭遇,而是在每一次身心交会中去认识自己,触及自己的本性。我们的灵魂流浪过很长时间,如同雪山底下的石头,镌刻着无数世的印记,却无法被自己看到。
旅行的意义在于经历、体验、感受,最终这一切会成为我们内在灵魂的组成部分。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行。并且旅行没有终点。所有的生活都应该是为了内在服务。
晚上在餐厅吃饭,遇见松赞创始人白玛多吉先生。当时我正独自用餐,想先吃完早些去休息。却见到一个戴礼帽的藏族男人从门外进入,看到他的脸,我认出他来。坐下来一起吃晚餐。白玛先生健谈,乐意分享,讲述自己的生活,讲述与松赞的种种。
听他讲述往事,心有所得。历来能做成一些大事情的人,几乎都需要一种发心和信愿。需要有智慧,也更需要慈悲。
在然乌住了两晚。心中喜爱。
前往鲁朗的沿途,逐渐呈现出一路独有地貌。湍急河流大多由融化雪山灌注而汇聚。徒步穿越云杉森林,经过草湖。
在密林中的拍摄引发众多灵感,那些倒地的古老树木,有些被雷电击倒,有些老朽而亡,树枝长满青苔,各种野花绽放。团队拍摄过于忘我,抵达鲁朗住宿地的时间延迟。差不多半夜十一点才到酒店。
次日进入林芝地界,继续住另一家酒店一晚过度。当天夜里,我依旧无法入睡,酒店却频繁断电,导致深夜屋里屋外一片漆黑,沉闷无声。
荒山野地中,断电的黑暗中,这种感受突如其来。若按照以前,或许会有些惊吓之意。但我现在懂得如何去安抚自心,平息情绪,接受一切突然的发生而不盲目入戏。
观想自心。逐渐安宁,也便睡去。早晨醒来,警觉自己突破了面对全然黑暗的障碍。之前,睡觉前都喜欢给自己留一点点光亮。但不尽然我们总是要按照着自己的习惯地去生活。至少,从此以后,哪怕独自浸没在全然漆黑中,也是可以自若的。
隔日便可以抵达拉萨。
甘丹寺
途经巴松措。从一片片成熟而丰厚的青稞田中走过,各式野花、高大老树、村庄木屋,遇见依然按照古老习俗,在右边耳朵戴着绿松石耳环的当地男人。
他骑着摩托车,热情而好奇地过来打招呼。在灼热阳光之下穿行过田野,来到蓝绿色的大湖边。大家在岩石上静坐。完成一段长时间的拍摄。
车子在林拉高速公路上疾行,高山起伏,层层叠叠。越靠近拉萨,山的轮廓越见个性。
有人在车厢里放乐队的摇滚乐,音乐奔放,似乎想开一场舞会。在这种雀跃的心情之中,逐渐进入拉萨,远处出现在夜色中闪闪发亮的布达拉宫。
松赞拉萨林卡,建筑架构复古,装饰华美。好大一把房间的黄铜钥匙,拿在手里沉甸甸的。开门的时候常会哗啦哗啦地响。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怀旧意味。
推开门,看到宽敞的套房形式的房间,户外露台正对布达拉宫。立刻推门而出,看到宫殿在山峦衬托下显示出完整的表达。
一路行程疲惫,持续晚睡早起,睡眠不足。但在拉萨那熟悉的深夜雨水的淅淅沥沥之中,我仿佛触及到这些清凉雨丝的洒落,终于可以安心在枕上睡一个饱足的觉。获得休息。
早晨醒来,天地湿润而宁静。在两三天之前,拉萨进入雨季。
早晨,我们在雨中去小昭寺,护法殿传来有节奏的浑厚鼓声,绕寺、磕长头的信众熙熙攘攘,鱼贯而行。
一种被集体虔敬心烘托出来的信仰氛围,感动初次抵达拉萨的同伴。很多人表示受到冲击,内心感动、仿佛感觉心抵达一个归宿地。但这个归宿地具体指代的是什么,亦无法说清。
等我们绕殿出来,众多雨伞堆积在台阶上,唯独只有我的一把小黑伞不见了。不知道是谁顺手拿走了它,还是冥冥之中,我应该有一件东西留在这里。我内心祝愿它若能带给其他人方便,这样也好。此刻,雨也已经停止。
在八廓街一位老妇开的店铺里,买了一串老菩提佛珠,点缀着松耳石、玛瑙、蜜蜡,洁净而美丽。第三次我来西藏的时候,曾在这里买过一串星月菩提佛珠。后来带去塔尔寺,一位格西看着喜欢,我便从手腕上摘下来赠送给他。
这次又来了,重新买一次。老妇穿传统藏袍,盘发髻,抽烟,看起来傲气而硬朗,像以前的拉萨妇人。但这次她不在。店铺依然有古意,摆满各种尼泊尔、当地的昂贵工艺品。
下午在大昭寺,一位僧人为我们详细而认真地讲解。他学识渊博,但用力过猛。佛法理论很难集中性强力灌输,让初次接触寺院的人消化完尽。反倒他们自己看到一些景象,触动与思维更深。
佛殿里此时游客众多,各种讲解的声音纷扰。若仔细分辨那些路过的敷衍式讲解,错误还颇多。一时周围气氛喧嚣而浮躁,觉得略疲惫。
走上二楼的露台,买一瓶矿泉水席地而坐,默默发会儿呆。野猫在阴凉处午睡,楼阁檐下彩色的经幡飞动。朋友走过来坐在我身边,一起凝望远山,金顶,空中飞鸟。我们谈论心中所思。
朋友说,不知道为什么,我以前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慈悲的人。
我说,当人拍照或拍摄,如果用心体察万物存在的状态,并尊重它们呈现出来的本性。这当然是一种慈悲。这是艺术工作者的慈悲。
我说,法性无形,但体现与起用在万物之中。其实这一切,佛像,寺院,僧人,理论,概念,都只是一种象征,一些道路。只为让我们起程。真正的领悟,只在人的心中。
如同水晶会闪耀出不同角度的光线,创作者如果试图去创作一部作品,应处于中道。只有明了空性含义的作品才能与更多现象融会贯通。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面。A面,或B面,或截然相反。个体生命是独特的,有自己的历史,自己的自由。
所以,佛陀曾说,即便处于同一个池塘中的莲花,每朵都不一样。有些已经盛放,有些半开,有些未开,有些淹没于污泥中。这是众生相。
对我来说,读书,行路、写作、修习,是一以贯之的生活。而明空见性,是生命修行之道的目标,也是艺术创作的彼岸。殊途同归需要各自的努力。
这次松赞的滇藏线长途旅行,让我对西藏产生更多认知。之前都是目的明确,去特定区域,但这次从东南往西北移动,一路转换不同地区独特的地貌,这片土地的广阔、雄浑、神性、纯净,如画卷缓慢铺开。令人心生感动。
草原上的呼啸大风,奔跑白马,游荡的牦牛,雨中的高山杜鹃,冰川碎裂,雪山照耀……西藏的种种美,是无法穷尽的。这是大自然的力量。
在拉萨,陆续参观查耶巴修行洞,甘丹寺,色拉寺。但我钟爱的时光,是在房间阳台上凝望不同时间段的布达拉宫。以此作为一个定镜。只觉得与这个房间相处不够。
对我来说,重要的事情,是每天深夜,或凌晨,听到窗外淅淅沥沥下雨。
山头闪电阵阵,云层翻滚。然后淅淅沥沥的雨水洒下。周围绵延清冷雄浑的山丘,点缀矮小的浓绿树丛,河流穿过,鸟儿高飞。
很多事物都改变了。有些没有变。清晨早起,山谷云雾茫茫。在空无一人的街口,出现一只黑色大牦牛。它兀自孤单地嚎叫一声,慢慢腾腾。有时则过来一群牛,它们默默地走过十字路口。在夜色的霓虹灯下,汽车刷刷开过,朝向布达拉宫的方向。宫殿的灯亮到凌晨,才熄灭。然后再亮。
这是在松赞拉萨林卡的房间里度过的时光。似乎用文字与语言都很难言尽。而我知道,自己所见到的、感受到过的一切,会在日后用不同的表达方式,再次过滤和呈现。
在离开拉萨的最后一个晚上。一位朋友来探望我。因我开完会已深夜十一点,所以我们只相处了半小时。初次见面,他有些紧张。我带他去露台,一起眺望布达拉宫,彼此分享两支烟。
此时就安宁。彼此之间也不需要说什么多余的话。周围的一切显得寂静而远古。我想,任何事物之间都是需要有因缘的。人与人之间,人与天地之间,人与自性之间,不管是千山万水,还是短短交会一刻。若能相见,便是完成。
有人说,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
旅途充满温柔回忆。如果不是留下一些照片与影像,所有发生的,在记忆中也许如同一场大梦。梦中的我,也许依然会在拉萨深夜与凌晨的雨声中醒来,走到阳台远眺山峦和宫殿。有些事情,应饱足,应接受。应等待,应祈祷。
松赞的点滴用心,有着真心诚意,奢美而收敛,细腻而质朴。美的事物能带给人滋养,审美同时也在传递古老文化、精神价值与珍贵的传统。
一家酒店,迎来送往无数的陌生人,这种交会,同时也是在无形中撒播流转的种子。愿人所创作、表达的,一切的美与信念,为未知带去更多心的传承。
次日早上,离开拉萨,离开西藏。搭机回到广州。
聚合全网优质资源,尽在小彬子的资源站!全站优品,只为传递价值
本站资源均源自互联网,由小彬子收集整理,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本站2818929499@qq.com我们会及时删除。部分作品由小彬子进行二次创作修改,转载请注明!
本站资源仅供研究、学习交流之用,若使用商业用途,请购买正版授权,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下载用户自行承担。

评论抢沙发